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教育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看,1996年至2007年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75%、73%、72.6%、72.6%、70%,2008年不到70%,2009年为68%,总体呈下降趋势。那么,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又如何?
“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课题组,于2007-2010年的每年6月份,对甘肃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试图通过“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在时序上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课题组2007年选择样本高校11所,2008年增加到15所,2009年和2010年又增加了2所独立学院,达到17所。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看,男生占50.3%,女生占48.4%,缺失值为1.3%;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占77.7%,专科(高职)占22.3%,缺失值为1%。
签约率:总体稳定,女性偏低
调查将毕业生的去向分为6类:已经签约、上研究生、出国、自主创业、没有落实工作单位和目前不想找工作。2007-2010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截至当年6月的统计)分别为25.9%、25.8%、22.1%、28.7%,4年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受经济形势影响,2009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比2008届下降了3.7个百分点;而继续上研究生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金融危机推升就业难的心理预期,2010年的考研率比2009年高出7.4个百分点。另外,4年来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毕业生比例比较稳定,且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7-2009年分别为28.7%、31.3%、26.1%和39.0%,平均值为31.3%。对于考研的目的,毕业生们认为就业难是主要原因。
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如果将已经签约、考研、出国、自主创业和目前不想找工作的均视为“确定去向”,确定去向的落实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在签约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主要是上研究生的人数增多产生的结果。同样地,2009届毕业生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比200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
不同学历、性别、专业属性之间的“签约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之间存在差异。女性的签约率和落实率均明显低于男性,2009年女性签约率下降比较明显,分别比2007年和2008年下降5.3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到2010年又回升到22.7%;师范生无论是“签约率”还是“落实率”都大大低于非师范生。毕业生流向:大部分留在西部
总体上看,西部地区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还是留在西部地区工作,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4年来一直维持在50%左右。去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呈现下降的趋势,2010届比2008届下降4.3个百分点。
4年来,去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10届毕业生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最高,占37.9%;4年来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届最低,为8.2%。
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学校和私营企业是西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三者占到了70%。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届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最高;2009届到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人数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外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人数基本稳定;而到中小学校就业的毕业生下降幅度较大,2010届比2007届下降了16个百分点。
择业标准:最看重长远发展机会
4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时考虑因素的排序没有发生变化,只有2010届“专业对口”的排序超过了“个人兴趣与爱好”的排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今后发展”、“经济收入”、“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4年来各因素的比例变化波动不大,但大学毕业生对“专业对口”的考虑呈现出更加重视的趋势。
在“您认为对就业的不利因素”这一问题的选择上,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校知名度低”、“没有社会关系”和“专业冷门”,且选择“没有社会关系”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社会关系对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变化,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意愿整体呈上升趋势。对于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工作的原因,选择“没有发展机会”和“收入太低”的排在前两位,说明只要国家能够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提高收入待遇,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还是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去施展自己才华的。进一步分析发现,4年的数据均显示,农村学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学生,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师范类毕业生也高于非师范类毕业生。
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是愿意自主创业的,2007-2010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分别为65.6%、61.6%、63.4%、52.6%。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更能实现自我价值”是首要原因,“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差异不大,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自主创业;不同学历之间,专科生的创业意识更强。
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部门作用凸显
调查发现,2007-2010届分别有63.4%、72.9%、71.1%和64.4%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参与大学生就业“西部计划”,但了解这一内容的毕业生不到半数,表示不了解“西部计划”的分别为60.9%、58.7%、64.2%和61.0%。在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上,“网络和其他媒体”、“招聘会”等方式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家人亲朋”、“老师”获得就业信息的比例4年来变化不大,但通过“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了加强。
工作搜寻:求职单位越多成功率越高
4年来西部大学生工作搜寻努力程度如何?我们用“联系过多少家单位”和“到过的城市”表示搜寻广度,用“着重联系的单位个数”表示搜寻密度。截至到调查时(每年6月),2007-2010届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分别为4.99个、5.2个、5.64个和4.89个;在毕业生到过的城市上,2007-2010届毕业生平均到过的城市数分别为1.89个、2.18个2.05个和1.96个,重点联系单位个数平均分别为1.75个、1.99个、1.90个和1.97个。可以看出,西部大学毕业生无论是在搜寻广度还是在搜寻密度上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总体上略有上升,但波动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7届“已经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4.99个,2008届为6.07个,2009届为6.51个,2010届为5.31个;2007届“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正在找工作者”平均求职单位数是4.31个,2008届为4.90个,2009届为5.62个,2010届为5.11个,但求职去过的城市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在求职费用上,2007-2010届甘肃省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花费整体呈上升趋势。我们将求职费用分为8类,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请客送礼花费、交通费、住宿费和电话费。需要指出的是,请客送礼占有较高的比重,花费排在所有费用的首位,而且逐年上升,2010年这一项花费比2007年高出212.2元。
期望工资:总体呈上升趋势
期望工资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水平的一个预设的最低“心理价位”,如果低于这一标准,毕业生就会拒绝接受这一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呈上升趋势,2007-2010届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分别1343.6元、1659.1元、1566.9元、1940.4元。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具有以下特点:同一年度相比,期望工资与学历水平有关,本科高于专科;性别差异显著,男性高于女性;非师范类毕业生高于师范类毕业生。比较2007-2010年连续4年的趋势发现,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预期薪资除了在2009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师范类毕业生的期望工资4年来呈稳步上升的态势,非师范类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在2009年有所下降。尽管非师范类毕业生的期望月薪高于师范类毕业生,但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缩小,2007年这一差距为380.8元,到2010年缩小为167.1元。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签约率”还是“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选择考研的人数和实际考上研究生的比例都在逐年攀升。
但是,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来看,西部地区大部分毕业生愿意留在西部工作,已经签约的毕业生留在西部工作的比例一直稳定在50%左右,去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理性务实。而对于西部地区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工作的原因,选择“没有发展机会”和“收入太低”的排在前两位,说明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不能只靠简单的道德说教,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以吸引毕业生到西部地区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上,选择“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了加强,但在求职费用上,请客送礼花费占有较高的比重,排在所有费用的首位,而且逐年上升,说明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仍不够公正和规范。
|